李海青,女,1981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心理学博士,现任伟德国际1946源自英国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人类智慧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筹)委员、秘书长(兼),中国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07年入职bevictor伟德,在我校工作的15年,她秉承为国弘文使命,潜心教书育人,守三尺讲台,做“四有”老师,传师道、树师风、守师魂,诲人不倦育英才,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出了曲园人的贡献。
李海青博士
一、传承优良教风,厚植育人情怀
自回到母校工作以来,她就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当作责无旁贷的初心使命,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看作为师的一大乐趣。在教学时,她以严格、认真、求新和耐心闻名。15年来,共计为本科生开设《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和《人际关系心理学》等10余门课程;为研究生开设《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科学新进展》《教育心理学研究》和《文化与智慧心理研究》等4门课程,授课效果广受好评。2021级心理学本科生张百玫在《教育心理学》课程心得中写道:“《教育心理学》让我看到了心理学十分有趣的一面,进而对心理学有了崭新的认识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无论是海青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还是内容充实的PPT、充分的上课互动、丰富多样的作业形式,都让我从中看到了想象中的大学老师的样子,真实体验到了理想中的大学课堂的情形,甚至惊叹于‘原来课竟然还可以这么上’……”在学生培养方面,她创新性地提出了课题组内“大先生+小先生”的“导师—硕士生—本科生”传、帮、带培养模式,定期召开组会,三年来撰写的组会记录已有70余万字。她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致力于建立正确、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人才培养成效显著。2022年指导毕业的三名研究生,学位论文送教育部平台外审时,外审6个评阅意见中拿到了5个“优秀”,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多在高校、政府部门等工作,实现了高质量就业;所指导的学生累计近10余次获得山东省优秀学士论文、校级优秀硕士(学士)学位论文以及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等;她本人获评校优秀研究生导师、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校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二、秉持学术追求,涵养学术品格
自硕士阶段以来,她积极倡导并推动中国文化心理学和智慧心理学建设,现兼任中国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人类智慧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筹)委员和秘书长(兼)。“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她始终坚守如下信念:只有不断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养分,才能保持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在做学问的过程中,她坚持原创的心理学研究,提高了中国心理学的生命力与吸引力。近年来,她以良心、智慧、恋家等主题在SSCI、CSSCI等期刊发表论文共计10余篇;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和校级项目各1项,现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项,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多项;担任Culture & Psychology、Psychological Reports等SSCI期刊审稿人。她主张“教书”时“育人”,“育人”中“教书”,近年来多次带领学生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以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增长其才干。她主编《人际关系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教材3部,参编《现代心理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教材多部,成果首位获厅级奖励2次。
三、担当社会责任,助力学校发展
她积极报名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社科普及志愿服务队,义务参加由山东教育电视台组织的“大学专业公开课”等公益活动,深入冠县一中、冠县实验高中等中学进行校园宣讲,帮助中学生更好地了解高校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及发展方向,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她多次参加高考电视咨询会、招生宣讲等活动,发挥专业做学,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参加中国首家未成年人矫正实验基地科研实验项目,关爱问题少年的健康成长;她积极报名参与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多次为核酸检测等提供志愿服务,为保障全校师生员工的生命健康安全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总之,她以高尚的师德、敬业的精神、无私的奉献,在教书育人的平凡岗位上书写曲园心理学人不平凡的人生。